中心新闻

“走向中国特色集中审理”汇报研讨会召开
2020年03月23日    复旦大学法学院
打印  字体

        2019年11月30日,由复旦大学法学院主办、上海市司法智库学会协办的 “走向中国特色集中审理”汇报研讨会在上海举行。复旦大学司法研究中心与上海多家法院合作探索集中审理庭审改革的最终成果《个案诉讼全过程新论——以集中审理为中心》一书将于近期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围绕该成果,来自上海三级法院的院领导、庭长和法官,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和上海律协等单位的专家学者60余人,在听取课题组汇报的基础上,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王志强,党委书记徐瑾,副院长陈力、李传轩及院内相关教师出席会议。

        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教授在开幕式上指出,本次研讨会对法学教学和司法实践均具有重要价值。法学教育的方法落后且与司法实践严重脱节,是长期困扰我国法律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瞄准这一急迫而重要的现实问题,章武生教授研究团队通过持续、广泛学习借鉴域外经验并与上海等地法院展开深入合作,终于完成了庭审改革的最终成果。本教材将为高校教师、学生和法律实务人员从真实的司法经验中学习理论和技能,为我国的法学教育和司法走向现代化作出贡献。

       上海高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茆荣华指出,今年6月份,上海高院与复旦大学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本次研讨会也是落实合作协议、深化双方合作交流的重要体现。复旦大学司法研究中心一直致力于现代庭审理论及其实践运用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代庭审理论与当前庭审方式改革有很多契合之处。上海法院将认真吸收本次研讨会的有益成果,努力探索总结出一套公正高效、权威规范的庭审程序和庭审方式,为促进司法公正、推进司法改革、培养法律人才贡献力量。

    研讨会分为五个单元,单元主题分别为“集中审理的理论、方法和实现路径”、“围绕争点集中审理的实践探索”、“对话式诉讼与庭审程序的优化”、“不同国家地区庭审展示和比较”和“新型庭审理念和方法在我国传统诉讼中的运用”。

        研究团队负责人、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章武生首先简要介绍了2015年以来与上海二中院和浦东、闵行、杨浦等法院合作探索新型庭审改革的情况。重点汇报了系列现代庭审理论,并通过多个具体案例展示了现代庭审理论对庭审观念、效率、质量、透明度和当事人的接受度等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特别是通过书状先行等争点确定方式,试点的多个复杂案件在短时间内一庭终结的突出效果。为了展示庭前的书状先行,研究团队还将当事人书面质证和法院的释明和指令通过录像直观的展示了出来。

  上海高院民事审判庭法官范一结合其在基层法院的实践经验谈了对新型庭审的认识体会和取得的成果。他曾长期在浦东新区法院工作,主要审理建设工程、房屋买卖等房地产案件。自2015年开始学习现代庭审理论,并将其运用于审判实践。特别是2017年以后实现了90%的案件在1个小时内的一庭终结。

  闵行法院席建林院长主要汇报了自己入选教材的案件。这是一起建立在联营合同背景下的企业借贷纠纷案件,案件的审理需要同时兼顾联营和借贷两个法律关系,涉及多方当事人,如果采取传统的庭审方式,此类案件很难做到一庭审结。合议庭采取新型庭审方式,通过书状先行和心证的适度公开等理念和方法,将一个比较复杂的案件仅用20多分钟就审理清楚并达成调解。

  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王志强就不同国家和地区庭审展示和比较进行了汇报,并重点分析了借鉴德国法的合理性。他指出,德国法官庭审时间短与庭审透明度高有很大关系。并以本教材第十四章中同一案件中德三种不同的审判方式比较为例予以说明。王院长对现代庭审理论与应用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他认为,任何一种制度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它一定是依赖于环境的,关键点是如何立足于我国既有的特色和环境来兼收并蓄、采纳其他体制中优势的地方。应当注意中国司法的本位特色如职权主义、实质主义、效率主义和治理主义以及这些具体国情与新型庭审方式之间的协调。

       上海高院副院长张斌、上海二中院院长郭伟清、上海嘉定法院院长段守亮、上海一中院副院长刘力、金融法院副院长林晓镍、三中院副院长黎淑兰和上海高中院多位庭长、上海律协会长季诺、上海交通大学资深教授郑成良等对新型庭审给与了高度评价,并对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提出了宝贵建议。

Copyright © 复旦大学司法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淞沪路2005号法学院 邮编:200438
  网站首页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