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复旦大学法学院获悉,“庭审理念现代化及其实践发展”研讨会在该校召开。来自全国法律实务与理论界数十位专家学者、法院系统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庭审理念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成果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为新时代司法改革和法治中国建设建言献策,推动庭审方式现代化走深走实。
老百姓打官司,常常担心过程漫长、程序复杂、结果难落实。上海、辽宁等地法院探索的一种新办案方式,经过十年实践,证明能让解决纠纷变得更快捷、更有效。具体效果如何?有两个关于建筑工程的纠纷案例:第一个案子涉及两百多份证据,按老办法审理,光是在法庭上逐一核对这些证据,就需要开10次庭、花5天时间。采用新方法后,法官找准了最关键的1个争议点,原告律师围绕这个点陈述15分钟就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证据链,讲清了案件的核心问题,被告由原来5天审查证据时的慷慨陈词,变成一句针对性的话也说不出来。判决生效后,被告方自己主动支付了1.5亿元的赔偿款。另一个案子,新方法只用了半小时就完成了围绕争点进行的举证、质证和辩论,三方当事人当场达成了初步调解协议。3天后,申请人就主动撤销了对第二被申请人的申请,并解除了对另一方680万元财产的冻结保全措施。这种快速、彻底解决问题的效果,在以往的诉讼仲裁中非常少见。
不少法官使用这种新方法处理了超过200件案子。关键在于加强了开庭前的文书沟通(书面交换意见)。结果,超过70%的纠纷在正式开庭前就通过调解解决了,根本不需要上法庭。剩下那些进入开庭审理的案件,平均开庭时间只需要15分钟左右,之后也很少有人再上诉。这套新办法的核心做法是:在开庭前就精准找到案件真正的核心矛盾点,避免在法庭上漫无目的地耗时;法官在审理过程中更透明,会说明自己初步的看法、理由和依据,让当事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结果;通过充分的庭前文书交流促进理性协商,大大提高了调解成功的几率。

这套方法不仅在国内取得了好效果,还得到了德国、日本等国司法专家的高度评价,被认为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专家们指出,这为解决法院“案子多、法官忙不过来”的矛盾提供了有效方案,同时也有助于防范“关系案”“人情案”对案件审理的影响。它为解决长期困扰法院的审判压力问题以及全球庭审改革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当然,专家们也提到,要推广这种改变办案流程的新方法,还会遇到各种挑战。未来需要各地法院之间加强交流协作,理论和实践多结合,并推动从更高层面进行设计,让这种更快、更省心、更公正的办案方式能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应用起来。
总监制:陈永庆
监制:胡姗姗
记者:王殿甲
文章来源: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item_id=10464189808242738522&toc_style_id=feeds_default&track_id=4987B359-BA2D-454E-90FC-BE1E919B2F59_773574321468&share_to=wechat